今天去《华英书苑》听了一个报告,名称为《历史与现实的差距——一个纳西族村庄的信仰世界》。刚收到短信通知的时候以为是一位有资历的历史学者做报告,结果却让我大跌眼镜,竟然是一个还没有毕业的历史系大学生。由于这个暑假和几个同学一块儿去了纳西族那里搞了一个公益调查活动,所以就把自己的收获整理了一下。
可能这就是自己的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吧。虽然我从教师这个角度来看这个小伙子,不论是课件制作,还是做报告的语言水平的确存在诸多不足,让人有点不满意。但是如果与自己上大学的那时相比,要比我强上上百倍了。至少他能在暑假期间去那么偏远的地方参加公益活动,至少他能在公众场合毫不拘束的做报告,至少他有对自己专业的兴趣,以及对调查的社会现象进行反思、总结。我想,这就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
纳西族,古代羌人的后裔,原住在青海西宁,后到了云南丽江地区,与土著融合而成。我们都知道在央视黄金时间演过《木府风云》,土司是少数民族的部族头领,丽江木氏土司就是曾经管理纳西族的部族头领。他们去的地方叫达祖村,全村140余户,约1000人。在附近有个泸沽湖,非常漂亮!
他简单介绍了纳西族的由来历史、以及涉及到的小故事,还有习俗,信仰等。可能他认为他讲授的思路比较清晰,但是对于我来说头脑中却有点混乱,不成体系。我不明白他到底想要表达一个怎样的中心思想,不过到最后点到了,也算是我本来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民族文化,即文化融合。既然是少数民族,既然是“历史与现实”,那么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随着改革开放,那么纳西族的“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产生的变化是什么?我想这个才应该是这个报告的重点!可惜,他在最后只是简单的说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但并不成体系,口语化严重。可能这就是与专家的区别吧!
我的想象:
首先通过《木府风云》电视剧、以及泸沽湖的美景图片引出这个报告的题目。毕竟纳西族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非常陌生,但是一旦提到《木府风云》,我想听众就该被吸引了,即使没有看过,但是也应该知道。
其次,就是讲述纳西族的由来、历史、风俗习惯(原有的文化)、信仰等,让听众从根源上来大致了解这个少数民族。当然,这需要他提前大量的搜集资料,即自己的头脑中得完全明白纳西族的历史。我特别欣赏的就是他把Google卫星地图上搜出来的泸沽湖,以及达祖村的图片展示出来,这个真的很好!
之后,他就该介绍新中国成立后,达祖村的变化,为什么家家的墙上都贴有国家领导人的图像,尤其是毛泽东的图像?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达祖村的变化。这里开始设置了旅游区,开始建设了好多盘山公路,他们的生活在渐渐的改变,他们的文化习俗也在悄悄的改变,而这种改变是什么?这种改变又说明了什么?我想最后提到的这些才应该是本次报告的“画龙点睛”之笔。
对于汉族人的加入,对于大量游客的涌入,他们所固有的习俗文化会不会因为外来民族的涌入而改变,他们该如何对待外人带来的外来文化?国家又该如何对待这些少数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他们信仰东巴教和藏族佛教。村里好多是东巴,同时也有专属于他们的东巴文字,这样的文字能否传承下去,就像藏文一样。他也提到一个非常可惜的现象,由于村里人非常穷,为了生活好多家庭把家里有些做“法事”的法器,以及一种非常珍贵的卡片给变卖掉,如果是现在那种背面印有佛印的价值几百万,绝不是原来是几万元啊。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所固有的一些东西也在不断的消逝着。
这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到底是一种“喜”还是一种“忧”呢?
2014-8-23 23:07:52
泸沽湖美景
评论